• 加载中...
  • 加入收藏
  • 网站地图
手机版 扫一扫
山东高校

科学会堂聊大的乡愁

时间:2020年07月06日 信息来源:聊城大学 点击: 加入收藏 】【 字体:

  春节前后,细心的师生出入西校北门,会发现科学会堂修复施工围挡已经拆除,会堂以雄伟之姿、崭新之貌映入眼帘,红墙赤瓦,眉目如画,焕然一新却又似曾相识、岿然无声却又仿佛喃喃细语……一很多人不知道,科学会堂其实比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的时间更早。科学会堂,那时还叫礼堂,初建于1958年,典型中国特色的苏式建筑,原为聊城师范学校所有,后有段时期成为部队驻地。1974年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建立,会堂连同周边两栋“小红楼”等设施才划归我校所用。因为当时用房紧张,分院期间会堂被用作了饭堂,聊城师范学院时期,会堂重新成为重大学术文化文艺活动场所。从师范学校的书声琅琅,到部队的军歌嘹亮,再到山师分院饭菜飘香,最终又回归聊城师范学院时期的弦歌不绝,兜转一圈,成为文化艺术的中心、学术科学的殿堂,仿佛是科学会堂的宿命所在。二1981到2001年聊城师范学院的二十年,是科学会堂生命中最为辉煌闪耀的二十年。那是一个巨变的时代,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梦想的时代。经过了文革十年浩劫,中国社会开始从思想封闭的状态中走向开放,青年人对知识和精神生活的渴望成为那个年代校园生活的主旋律。大学里弥漫着浓浓的书香与文化气息,大学生延续中学时代的学习劲头,疯狂地汲取知识,自由地展示提升自我,校园文化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。那时办学条件差,缺乏其他大型活动场所,也没有互联网和手机提供休闲娱乐,科学会堂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聊城师范学院的学术思想中心、文化艺术中心、休闲娱乐中心和重大会议中心。可以说,科学会堂就是聊城师范学院版的“延安大礼堂”与“延安交际处”的综合体。

  那时的鲁西落后闭塞,聊城师范学院却迥然不同,另有一番气象。作为当时鲁西地区唯一本科高校,聊师责无旁贷担负起本地思想启蒙与文化进步的重任,成为鲁西地区新思想与新文化传播的中心。而科学会堂,则是中心的中心。那时的科学会堂,大咖云集,星光闪烁,蓬荜生辉,学术氛围浓郁,我校名誉校长季羡林先生、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先生、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、张政烺先生、杨志玖先生,还有张海迪、孔繁森等都曾是大礼堂的主讲人。季羡林先生更是多次莅临,在这里讲“从比较文学谈到中印文化交流”、谈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要有中国特色”,并在这里受聘为聊城师范学院名誉院长,参加校庆活动。据说当时,学校礼堂座无虚席,季老一出现在讲台之上,全场立即爆发出一片雷鸣般的掌声,报告也不时被掌声所打断,他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忌崇洋媚外,要钻研中国传统文化,弘扬民族传统文化”的呼吁,至今振聋发聩、令人感怀。

 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校园是一个让后来人神往的地方。那时,青春精神弥漫校园,校园充满理想主义气息,大学生以天下为怀、为苍生而鸣,格外追求精神解放,内心激情荡漾,胸怀远大志向。虽然私人生活比起今天是单调的,但校园公共生活却足以让今天的大学生羡慕不已。在当时的聊城师范学院,数不清的学术讲座、公共辩论,话剧汇演、诗歌朗诵等着你去观看,数不清的学生社团等着你去组建、加入,数不清的社团活动等着你去尽情燃烧青春、发扬个性。而这些活动的举行,大都离不开科学会堂。在当时,科学会堂就是聊师校园公共生活最重要的阵地,是学校的文化艺术中心。由于大型活动场所缺乏,而各类活动又如此之多,加上活动需要排练时间,以致于会堂“一刻不得闲”,活动主办方往往需要提前十几天去预定时间。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,几乎所有活动都是场场爆满。在科学会堂的舞台上下,青春的聊大人如饥似渴汲取着新知识新思想,关注着世界的新变化新发展,顺应新时代的新要求锻炼提升着自我。他们挥洒青春汗水,培育梦想开花;他们身处鲁西一隅,却与时代同步。

  科学会堂也是当时聊城师范学院的娱乐休闲中心与交往交际中心。青年人志向远大、奋斗不止,除此之外,娱乐也是他们心中永恒的主题,当然还有友情与爱情。当时社会逐步开放,青年人的精神追求逐渐苏醒,但由于地域和物质条件的限制,地处鲁西聊城师范学院的大学生们却选择有限,最受他们欢迎的是自己举办的各类文艺晚会,还有看电影。科学会堂就是他们表演的舞台,也是他们的电影院。到底是青年人,他们太喜欢这类娱乐活动了,每逢此时,会堂里总是人山人海,门口过道也挤得水泄不通,去晚了进去都难,即便有好友或男友女友给你占了座位。特别是每周末放电影时,礼堂就像过春节般热闹,灯火通明,人声喧哗。当时聊大有2000多名学生,会堂1200多个座位,加上门口过道里的人,一个礼堂就装进半个多聊师,还有老师家属孩子、附近居民也来凑热闹,以致学生会的同学常常连电影也看不肃静———他们得维持秩序,看管好在舞台前乱跑的小孩子。同学们在一起看电影,伴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起伏欣喜感伤、欢呼呐喊,电影前后和休息间隙,好友们聚在一起,磕着瓜子谈天说地,其间有两个人眼波流转、情愫暗生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了。会堂的舞台不知催生了多少校园明星和风云人物,他们通过会堂舞台被同学们所认识,并成为一些同学心中的白马王子与白雪公主。在那几代聊大人的记忆里,科学会堂是彩虹色的、玫瑰色的,每每谈起,眼里总泛起光亮,精神好像穿越了回去。

  科学会堂也是聊城师范学院举办大型会议和庆典的地方,见证了聊师几乎所有关乎未来的重大时刻。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便捷高效的互联网沟通渠道,召开大会几乎是推进重大工作的唯一选择,而科学会堂则是会议场所的不二之选。学校的领导干部师生在这里畅想未来,规划发展,统一思想,凝聚共识,一次又一次汇集起聊师人的磅礴之力,推动学校实现发展的一次又一次跨越。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年,聊城师范学院在困难中发展,在发展中克服困难,抢抓机遇、改革创新,积累了丰富办学经验和雄厚办学实力,为新时代的到来积蓄了腾飞力量。三进入新千年,聊城师范学院顺利更名为聊城大学,一个新的时代拉开帷幕,与之相伴,科学会堂也度过了自己的高光时刻,逐渐暗淡下来。随着高等教育大扩招,聊城大学办学规模迅速扩大,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,各类空间较大的活动场所逐渐多了起来,图书馆大报告厅、东湖宾馆报告厅、音乐学院音乐厅、传媒学院演播厅相继投入使用,它们功能更先进、设施更完善,环境也更舒适,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学术文艺和会议活动,科学会堂就像一个落寞的贵族,眼看着新贵们一个个强势而来、绝尘而去,把自己留在原地黯然神伤。特别是进入2010年代,会堂年久失修被鉴定为危房,不仅不许使用了,还在它周边竖起了安全围挡,人们就连进去看一眼也不能了。这让无数乘兴而来的校友和从未远离的聊师人扼腕叹息,在他们心中,围挡不仅仅是围住了礼堂,更是围住了他们的青春记忆,把他们与自己精神的家园隔离开来。渐渐地,一种“修复科学会堂,重建聊大记忆”的呼声开始酝酿传播,并在2018年教代会上作为提案正式提了出来。

  聊大党委充分采纳这项提案的建议,同时考虑到学校确实缺少这样一个大型活动场所,对此积极响应并迅速予以落实。党委书记马春林对修复科学会堂非常重视,与分管基建的副校长徐昌然多次专门研究,向广大校友、离退休老同志以及经历过那段时光的聊大人广泛征求意见,最终决定摈弃过度现代化的重建方案,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启动修复,并委托高水平建筑设计机构精心设计,数易其稿,才有了现在所看到的建筑效果。施工过程中,马春林、徐昌然多次到现场检查指导,在设计细节呈现、建材材质、施工工艺等方面严格要求,确保新建筑从整体到细节能最大限度保留原会堂的风格样式,同时又具有现代气息,让新老聊大人都能看得到历史、体味到乡愁、感受到时代进步。会堂修复工程从去年年初启动施工,进展顺利,到年底已基本完成了建筑主体与外部装修。

  新建筑的名字也从“科学会堂”改回了“礼堂”。调研认为,科学会堂的命名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苏友好的产物,是当时中国社会建设全盘照搬苏联的印记之一。当前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,作为学校举行典礼和集会的场所,再名之以“科学会堂”已不合时宜。《礼记》有云:“道德仁义,非礼不成,教训正俗,非礼不备。……是故圣人作,为礼以教人。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礼”具有教化功能,正合高校教书育人的职能,名之为“礼堂”更合大学之道。“礼堂”二字由著名书法家、聊城师范学院原党委副书记于茂阳教授题写,字体潇洒俊逸、风华婉转。

  写作过程中与老一辈聊师人交流,他们说,到今天还不时梦回当年落英缤纷的樱花道、两旁矗立的“小红楼”,还有热闹喧腾的科学会堂。梦中,青年聊师人头顶樱花出入会堂挥洒青春,追逐梦想,英姿飒飒,笑靥如花。虽然小红楼早已消逝于历史烟尘之中,科学会堂却在新世纪新时代获得重生,这让人感到特别高兴和欣慰。

  值礼堂落成之际,聊城大学校园文艺与文化研究会会长、校园辞赋家、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李明蔚老师,携手当年科学会堂高光时刻的见证者、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马中祥老师,欣然作文,雅谱华章,为礼堂落成共襄盛举,锦上添花。正所谓———重修礼堂记聊城大学,鲁西黉府,有礼堂建于戊戌。红墙赤瓦,阔达空明。先为师范所有,继有部队驻扎。山师分院做食肆,聊城师院成杏坛。鸿儒论道引学子争竞;人舞影映共青春同辉。伴学校而立不惑,鉴青衿玉汝于成。庭无语,承万千弟子情愫;堂有形,萦数代师长梦怀。然岁月不怠,历一甲子,砖酥木蠹,日渐式微。岁至己亥,学校夺定,鸠工庀材,桁架升级,既存旧貌,又赋新能,弘道襄学,嘉德永年。

聊城大学函授报名聊城大学成人高考报名
(作者:佚名 编辑:聊城大学)
文章热词: 科学 学会 会堂 大的 乡愁
上一篇:致2020届毕业生循道而为 追光前行
下一篇:山东省驴产业创新团队暨聊城毛驴高效繁育与生态饲养 研究院助力产业科技发展
相关新闻

我有话说

新文章

门文章